找工作技巧-Part 3-來聊聊穩定度|職場觀落陰
現在人一生總要換過幾(十)次工作,也大概都遇過因為「穩定度」而被質疑的狀況。或許會有點不開心,但其實可以一笑置之、然後想想怎麼在未來盡量補強這件事,或是乾脆找不在意這件事的公司就好,免去過多的煩心又傷身,畢竟:
-
不喜歡這公司,就不用生氣,反正不會再見
-
喜歡這間公司,更不能生氣,可以試著了解這間公司的想法
當自己不爽因為穩定度而沒被錄取、正罵著面試公司時,其實都忽略了一件事情:該公司可能有個跟自己能力差不多、甚至更好的人,有更「適合(與任職時間長短不成正相關,容後述)」的穩定度而錄取了。
而對公司來說,要在一堆陌生人裡、在幾百封、上千封履歷當中,找到幾位可能合適的人面談、再錄取一位最有機會勝任的人,人資及用人主管只能借重許多不同的指標,希望相對盡量快速、準確地找到目標,不要耽誤太多時間--穩定度不是唯一指標,卻也常是不可或缺的指標之一。
穩定度的意義是什麼?
尋職者:他憑什麼不看能力,光憑穩定度就否定我?
面試官:這人穩定度這麼差,能用嗎?
相信上述的對話並不陌生,多少都聽周遭的人牢騷過,甚至自己才剛成為當事人而已,對吧?就筆者個人的經驗來說,穩定度的意義是:「說服對方自己能否勝任職務的參考指標之一」。
例如公司想找一個研發總監,能帶領未來5年產品的開發走向,但投履歷的人選中,其中一位最長經歷不過2年,那就要思考:他會不會很快閃人、讓公司動盪?另一個前一份待了20年,則又擔心:會不會太僵化、不夠創新且難以接受高壓挑戰呢?兩者帳面上,或許都跟企業當下所設定目標不符。
在履歷呈現的技能看似合適下,或許會邀請面談,但若面談時無法讓彼此信任,雙方就只好再繼續尋覓下一段佳緣。
所以太短絕對不利,無法確認能力是否完備、是否有足夠經驗;但太長也未必有利,在習慣組織制度的保護後,更令人擔心是否失去應變能力;但是穩定度的長短並沒有標準答案,要視產業、職務、當下需求而定。
為什麼穩定度會是勝任職務的參考指標之一?
最基本的,是文化、個性是否契合的判斷:藉由尋職者上一份公司環境的氛圍,以及該職務任職時間長短後,再比對面試官現在的公司與團隊狀態,來進行判斷、考量是否合適,和可能產生的發展會是什麼。
另外,主管通常不容易把工作「核心」交給不夠信任的人──常是剛來沒多久的人,因此如果穩定度不佳,要如何在爭取好職務時說服對方,其實自己身負要職,就要花更多心思。
而更重要的,穩定度常代表一個工作者對工作的「熟悉度」、「掌握度」,以及「專業深入程度」。
舉例來說,像甲產業中的案子需要2年才能完整歷練從開案、執行、到收尾的階段,因此如果甲產業的人每6個月到18個月就轉換一次工作,經歷就容易被打折、被打上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