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1 回應: 0 閱覽: 735
置頂

想到外商工作,你準備好了嗎?7個你應該先瞭解的重點提示|尤昭權專欄

想到外商工作,你準備好了嗎?7個你應該先瞭解的重點提示|尤昭權專欄-HR

▲不少人把進外商工作視為人生目標,但你真的了解外商的運作模式嗎?圖片來源:freepik

文/尤昭權

這幾年來常常會有遇到許多求職者或是朋友問我,「請問要如何才有機會進入外商工作?」、「我剛留學回國,目標是外商公司,該如何準備呢?」、「我想找外商工作,我的履歷表這樣寫可以嗎?」,零零總總類似的問題還真不少,外商似乎在就業市場上擁有一定吸引力,多數人認為門檻高但薪資較佳,所以自然覺得擠破頭,但事實如何呢?

我們就來談談在外商工作的就業環境,以及在外商特別注重的職場能力有哪些,這些內容或許不是幫助你可以順利求職外商工作,而是讓你有更清楚的理解會面臨的挑戰,到底適不適合到外商工作。

不可諱言,許多人會對外商工作抱有憧憬或是高度期待,認為外商企業擁有較佳彈性自主與開放文化,這當然與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或是台資公司的經營文化相比有關。但假設離開台灣從外國的角度,外商又變成什麼呢?所以是不是外商就一定比較好,我仍希望將答案留給朋友們自行判斷,因為這與你個人職涯選擇與感受有關。

首先我還是想先說明外商的定義,這也是曾經朋友問我的問題。何謂外商?在台灣,非屬台灣本土資金企業自然都可以定義為外商,舉凡美商、歐商、日商等等都可廣泛定義在外商內,但再延伸下去,又可以發現分別有單純外商直接投資在台設立的分公司、轉投資合股台灣企業的公司,以及併購台灣原企業改納為外商集團的不同經營模式,而這些不同模式自然大大的影響了企業本身在台灣運作的架構以及文化,所以我常和朋友開玩笑說有純外商與不太純的外商。也因為如此,職場上很容易就簡略劃分外商與台商兩種,而多數人心中的概念都是美歐國家的企業才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外商。

外商與你的想像差異有多大?在職涯協助或是解答朋友求職問題時,我很常發現多數人對於外商的想像差異頗大,甚至過於美化或是憧憬,或是過份輕忽該有的專業技能,真正進入外商後卻發生適應不良的狀況,接下來我就解析七個常見的重點讓各位參考,也可作為求職外商的準備。

而以下所泛指的內容仍以非生產線製造人員職務為主,因為即便是外商,在第一線的生產人員仍須因地制宜調整,以本地條件優先。

一、外語能力是門檻

想進入外商工作外語能力是絕對的門檻,即便因工作類型不同而要求不同,英文或特定外語能力都是無法迴避的要求,只有流利程度高低的差別。所以決對不要天真的以為我到公司後好好學習英文,公司就會給我機會,我還來得及學。

真實的狀況是,外商企業許多都會主動提供英語學習補助給員工,但目的不是讓你從無到有,而是希望你的英文從「可用」到「很好用」的程度,所以搭配的教材也鮮少從入門等級開始,如果你的外語能力沒有一定基礎,大多數在面試這關就被淘汰了。還有一個現象我在面試時也常發現的是,許多求職者在履歷上的標示是英文聽說讀寫中等或是優,但實際面談時改用英文立即就吞吞吐吐打結了,這就真的無法用履歷修飾來通過測驗的。

另外則是英文書信技能,用英文email來溝通大概是歐美外商的共同語言,如何掌握英文書信在職場上撰寫的重點也是一門學問跟挑戰,就連標點符號與空格都有規範,這還真的需要多看多嘗試才能磨出老外的習慣寫法。

二、組織架構差異

許多外商在類似麥卡錫這樣的管理顧問公司推波助瀾下,加上如微軟,Google 的新型企業改造,企業組織的營運架構已經和過去不同,而與台灣中小企業模式更是南轅北徹,幾個地方我們特別來看看。

第一,利用事業群Business Unit、利潤中心架構出組織,將產品線或是應用面區分,然後再往下建構出必要的組織是很常見的組織辦法,現在除了BU概念,再延伸到了PU(Performance Unit)架構,更清楚賦予各PU之間的責任與使命,誰在前線戰場,誰做後勤支援。

第二,多重交叉的回報線(Matrix Report),意思就是你可能有一個直線回報的主管(Direct report),但還有其他虛線回報的主管(Dotted line report),另外你和同階同事之間也可能各自有上述的交叉線,但在內部又是合作團隊模式運作,所以我們會用Matrix 來形容這樣的架構,而這個架構最常出現在Support Function 上,例如HR財務採購等等這樣的支援部門上,大家都在這個複雜的交叉線下工作。

所以你有想過是否能適應這樣的多線回報與資訊流的模式嗎?因為這個資訊交換的負擔自然也是大於傳統組織,甚至也考驗人的職場彈性度了。至於這樣的組織是否就比較好?答案恐怕還沒有定論。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