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外商工作,你準備好了嗎?7個你應該先瞭解的重點提示|尤昭權專欄
三、時差與跨區域聯繫的障礙
從第二點延伸來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時差,有了Matrix架構後,代表你的上層主管與虛線回報對象可能與你處在不同國家與時區,所以時差問題就會自然浮現。一般事務或許透過email聯繫就可以解決,一封信寄出後經過24小時時差總該回來了,但若是緊急事故或是重要會議呢?那找到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時間開會可能就非常重要,但如果相差12小時時差時,到底該以誰為準呢?
所以在外商工作很多人晚上或是清晨開會是很常見的現象,但因為如此而產生了一些聯繫上的障礙,這些都會是你需要接受與克服的問題。
四、跨國策略與全球視野要求
先假定這家外商公司除了在台灣的分公司以外,本身還有在其他國家有配置據點的規模時,我們可以稱之為MNC公司(Multi National Company),也就是跨國企業的意思。
這樣的企業在內部流程或是政策的制定上通常會有來自集團總部的指導原則,所以在各個職位的策略制定上除了要符合當地法規或是公司內控習慣以外,也必須和集團的策略有所連結,所以這就代表你的工作思維必須從本土提升到跨國的角度,而在觀察一件事情的解決方案時,也必須有更全球性的視野去觀看。
由此可知,有時一件事情的解法反而因此而更加複雜,甚至是受限於集團策略的感覺,難度不得不提升。
五、文化差異與語言隔閡
這一直是我在外商工作經驗上最深的體會,不管是在日商或是歐商,問題都一直存在。文化的差異會展現在幾個地方,首先是對事件的看法與解決方案,歐美與亞洲的想法就有所不同。
在我的經驗裡亞洲員工比較偏向即刻性的解決方案,優點是即時性的排除問題,但歐美想得更多一點,他們希望歸納出一個可以長期的解決方案來一勞永逸,但問題也常常因為這樣拖延了時效,真是急死亞洲人的個性,這尤其又以歐洲人更為明顯,有時我總認為他們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天真思維。
有了文化差異後,在會議上就會有所感受,再加上語言隔閡會更加重這樣的差異,也是一件最難克服的課題。亞洲人畢竟不是英語系國家,縱使英文再好仍有差距,尤其在接觸不同國家不同腔調的同事時,這個壓力才真是無比巨大。再來就是會議模式,很明顯的亞洲同事較傾向保守發言,一方面是語言隔閡,一方面是不習慣公開發表意見,這我認為是教育觀念與制度使然。
美國同事則通常喜歡高談闊論,而且美式英文常讓人摸不著頭緒,相對起來歐洲同事就較為中規中矩,禮貌至上,不爭論也不咄咄逼人,這我也相信與歐洲文化與文藝復興歷史有關。所以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跟歐洲人開會時,不管你問了什麼奇怪的問題,對方的第一句一定是: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