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問候語」就能看出你與菁英的差距!
動腦時間:每天早上,你用哪一句話來問候同事呢?
從本篇文章中不僅可以看到美、日職場環境的不同氣氛,更能感受到一句「打招呼」的精神象徵。
▲即使沒那麼有精神,也請告知周圍的人「我精神好得很」。圖片來源:freepik,CC Licensed。
文/戶塚隆將;譯/李友君
每天早上,你用哪一句話當問候語?
「辛苦了。」我們在工作時,一天會互相問候好幾次。碰面時沒有馬上進入正題,而是先掛念對方的狀態、慰勞其辛苦,真是美好的話語。
雖然英文沒有相當於「辛苦了」的表達方式,但有一個類似的說法:「I hope you are doing well.」直譯就是「我希望你過得很好。」只不過,英文和日文背後的意思大不同。日文中「辛苦了」,感覺是顧慮到「每天忙碌真累人,你是不是累積很多壓力了呢」;英文則是希望對方積極度日,帶著「隨時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真美妙」的含意表示關心。
比較之下就會發現,英文是以對方樂觀進取為前提,日本則是以疲勞為前提來問候他人。因此,假如你以疲勞為前提的語感回覆時,就無法獲得外國人士的信賴。
我在哈佛留學時曾遇過這樣的事情。
每天一大早到教室,就會聽到四面八方傳來「Good morning!」的招呼聲。教室從早晨就洋溢著活力,充滿「今天也要加油」的積極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鄰座同學問我:「How are you doing?」我回答:「I am tired and sleepy.」雖然沒有那麼累,但在日本時,朋友之間會不經意的開玩笑說幾句「好累啊」、「從早上就很睏」,於是我也以這樣的意思回應,結果他嚇了一跳,擔心的問我:「你還好吧?」
假如當時能察覺並改善就好了,但隔天我也不假思索說出同樣的話。儘管是半開玩笑,試圖緩和氣氛,周圍的人卻不這樣認為。就在這種對答當中,他們認真的開始擔心起我來。我差點就要被貼上「消極沒精神」的標籤了。
當時我在過晨型生活,每天早起勤奮預習。原本想要回答:「大家一定也熬夜到很晚,或是像我一樣從早上就在用功。雖然彼此都累得想睡覺,不過今天也要加油喔!」然而,當我親眼目睹周圍人真的很擔心的樣子,才發現不妙。別說是緩和氣氛,似乎還造成了反效果。美國社會最重視積極進取,這起事件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一點。
現在回想起來,在高盛時,主管早上是這樣寒暄的。當我問:「How are you doing?」他會說:「I am doing super!」(我狀況好極了!)或是有時只會回答更簡潔的:「Super!」
上述言詞不只是在展現積極向上的自己。我的理解是,這種回答,帶點領導風範,自己積極進取、朝氣蓬勃的模樣,想必也會帶給周圍活力。想要發揮領導能力,自己就要先抬頭挺胸,想必主管是這麼想的。的確,看見他精力滿滿的樣子,都讓我覺得「好,我也要努力」。
要在國際工作,最好要提升幹勁。即使沒那麼有精神,也請告知周圍的人「我精神好得很」。這樣周遭人就可以變得有活力。
刻意提升幹勁,保持積極樂觀,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覺得意猶未盡,想看更多內容嗎》〉傳送門就在這!
本文內容出自《你和麥肯錫菁英的差別,只有1%:我在高盛、麥肯錫、哈佛學到的,「不用做到死也能被看見」的菁英工作法。》,由 大是文化 授權轉載。
更多好文請看:
訂閱電子報,重要HR資訊不漏看:https://bit.ly/3bHUU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