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都累到想哭、週日晚上還睡不好?想改善「職業倦怠」從這一步做起!
▲每天下班都累到想哭、週日晚上還睡不好?想改善「職業倦怠」從這一步做起!圖片來源:Pexels,CC Licensed。
文/安珠延;譯者/梁如幸
各式各樣導致工作壓力的原因
我們什麼時候會有身心具疲的感覺呢?各位什麼時候會覺得徹底筋疲力竭呢?厭倦過多的工作量,覺得連恢復的力氣都沒有時,會認為這是職業倦怠嗎?儘管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應該是因為過多的工作量導致的,但也有可能不是因為「工作」本身。
首先,對工作的高標準要求是導致職業倦怠最大的原因,尤其是所謂的頂尖人才,即工作表現出色的這些人,更容易陷入職業倦怠之中。上司總是會將任務率先交付給工作表現好又態度佳的員工,而優秀的員工也會毫不推委地接下工作,所以不管員工怎麼做,事情都不會減少,做著做著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感到疲倦,下班後也沒辦法多花心思在家人、朋友或伴侶等親近人的身上,繼續這樣的話,最終很容易在體力、精神方面到達極限而倒下。
雖然工作量太大也是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承擔了多少工作責任,自己負責的職務、承擔的範圍到哪裡,很多時候都是模糊不清的。有些公司根本不告知業務範圍。要做的事情太多,責任範圍卻不明確的話,當然會覺得相當痛苦。
過度廣泛的工作範圍也會導致職業倦怠,特別是實習生或新進職員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公司希望新進員工能夠迅速掌握所有業務,但實際上非常困難。他們往往一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即使再忙、再累,如果能有成就感的話,或許還能撐得下去;但若是如同工廠零件或是資源一樣,被到處叫來叫去,處理各式各樣的業務,不僅無法掌握職務內容,只會備感壓力。公司不去考慮一個人的執行力、或是他能執行的業務範圍,便逕行分配工作,甚至是不考慮當下狀況就下指導棋,才會造成這樣的事情發生。
上司過分控制也是問題,如果上司事事都要干涉,不僅會剝奪員工的自主性,就連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機會全都被剝奪了。當然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和上司與同事一起確認,但是獨自一人可以做到的事,也要一一受到上司的確認與干涉,那麼這個人就很難有嘗試錯誤的經驗。過度的掌控會損害個人的自主性,自然而然也會讓人產生「主管不信任我嗎」的想法,甚至失去自尊心。
沒有決策權也會讓人感到疲勞。自己負責的職務有獨立解決的權限,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也可以得到成果,並且享受相對應的收穫,這樣的工作才會讓人感到有意義。無論再累、再疲倦,只要做出令人滿意的成果就行;或者就算是失敗,在自己工作上可以掌控的範圍內盡全力,也可以從中汲取教訓。
以工業心理學(industrial psychology)而言,在工作中感到效率極佳被稱為「工作旺盛感」(thriving at work),如果有工作旺盛感的話,就可以抵銷部分心理上的耗盡。可是韓國的組織結構很難感受到工作旺盛感,只要是上司交代的事情,不管自己的意見為何都必須執行,而且事情進行順利的話,功勞被上司搶走的情況也很多。實際執行工作的人無法獲得成就,或找不到減少耗盡的契機,感覺被視為附屬品,就會產生「我有必要這麼辛苦地工作嗎」的念頭。在掌控權或決定權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很容易與周邊的人產生摩擦或內在矛盾,這種情況本身也是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另外導致職務壓力的環境因素是什麼呢?業務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也是問題。試著想想看,一周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個小時,但卻沒有相對的加班費;誠心誠意地接待顧客,卻連一句「辛苦了」的問候都沒有時;與同樣職務、做類似工作的同事比起來,我的薪水卻低很多時,像這樣得不到適當的報酬,就很容易導致職業倦怠。
在推動工作時,難免會和團隊或公司的想法不同,但還是得看上司的臉色,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當公司或上司和自己的價值觀對立時,也會造成很大的壓力。與之相似,團隊裡存在著不合、工作分配不平等、想要發展的方向與業務內容有所衝突、周圍同事的支援不足等,全都是誘發有害壓力反應以及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如果沒辦法立刻辭職的話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說過,「在一個病態的社會適應良好,稱不上真正的健康。」職業倦怠不是起因於個人的脆弱,而是工作或社會環境造成。在面臨職業倦怠時,為了消除問題的根本原因,比起我自己,反而是我們身處的部門、公司、或是這個行業,應該要有所變化才行。
越是了解職業倦怠,就越會有這樣的苦惱,為了改變環境,究竟能做些什麼事情呢?
第一,當職場上的主管或業界氣氛就要讓自己陷入職業倦怠時,直接告訴上司,請上司調整業務,如果有必要的話,就請病假吧(「這方法太扯了,就算開得了口,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接受,肯定會因為這種事情被盯上吧。其他同事又會投以怎樣的眼光。」)。
第二,部門會議安排的各項企畫行程都相當緊湊,大部分的同事也都很疲憊,長此以往對公司也是損害,可以建議部門調整行程(「這個更不可能,主管會氣到昏倒吧?更何況要怎麼對客戶交代?」)。
第三,因為繼續待在現在的部門會引發嚴重的職業倦怠,要求調換部門(「即使可以要求調換部門,但是立即調動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如果新部門的氣氛也很糟糕的話,又該如何是好?」)。
第四,籌組工會,或是在工會中促進預防職業倦怠的勞資規定或協議(「雖然這是正確的解決方法,但誰會這麼積極地去推動?」)。
第五,在同行聚集的網站上,寫下批判公司的文章,促使公司變化(「雖然蠻有意義的,但如果被發現文章是我寫的?連想都不敢想⋯⋯」)。
即使試著想出各種解決方法,但在韓國這麼重視階級又僵化的社會裡,要實際執行這些內容,都得抱持著辭職或承受強烈責難的覺悟,完全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麼我們明知自己就要陷入職業倦怠,卻絲毫沒有辦法嗎?難道想要繼續工作,即使是在不合理的環境也要死心,只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嗎?只能靠休假、培養興趣愛好、針對自己的狀況去諮商或是就醫等這些以個人為出發點的消極方式解決?哪怕是一點點喘息的時間,或是想要爭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難道是太過奢求的願望嗎?在提倡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效率最大化,同時去人性化的競爭社會之前,勞動者想要健康、悠閒地工作與生活,成為了既無力又過於理想化的願望。
仔細想想,我們不是早就經歷過類似的情緒了嗎?我指的是學生時期,因為成績是最重要的,所以壓抑了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將精神健康與幸福向後推延,拚死也要努力到最後一刻:一定要考上、一定要合格、一定要得獎、一定要就業⋯⋯不管再怎麼喊累、心情憂鬱、表達抗議,我們的父母、老師、甚至是社會都只是說,「不然能怎麼辦呢?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願意傾聽我們的心聲。要求我們不要對社會制度提出質疑,只能閉上嘴巴,努力讓自己符合這些沉重困難的標準,這樣才能在這個競爭社會中存活下來。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畢業,找到工作、進入職場,工作卻又成了問題。 啊,真的是太厭倦這一切了。社會改變得了嗎?還是想要改變社會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不妥的呢?
這種疲憊與譏諷的思考心態,本身就是對社會與職場環境的職業倦怠。而且回顧職業倦怠產生的時間,可以追溯至學生時期,甚或是更早之前。儘管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相當穩定且優秀,但另一方面卻要我們符合舊時代的觀念,強迫我們成為順應團體的一員,所有人都要相互競爭,竭盡全力以提高生產效率。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我們,很容易逼迫自己一直工作,直到倒下的前一刻為止。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一套系統,但是系統卻不傾聽從屬者的需求與情緒的話,我們就會消耗殆盡,採取譏諷負面的態度。當我們很難感受到個人擁有發言權或影響力,最後就算知道以個人為出發點來應對職業倦怠的方法,但就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了。
希望各位不要因為工作壓力而導致身心難以恢復,好好照顧自己,不要讓自己過於精疲力盡,也千萬不要認為問題的根源是自己太脆弱。如果可以,最好調整工時或工作環境,以防止過勞,並提出變更規則的建議,能在更好的環境下工作。而且對於引起職業倦怠的罪魁禍首「慫恿過勞的社會」、以及只強調表面效率的企業與管理階層,繼續提出批判性的建議。除此之外,也和同事多聊聊。在韓國職場文化中,要對公司或主管直接表達不滿或是要求改變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我認為,如果將「這是不對的」問題意識聚集在一起,職場氣氛也會逐漸改變,最終也會使這個社會有所改變。
為了能應對公司或社會這些去人性化的要求,首先我們不要被錯誤的要求與框架所壓抑,而是要理直氣壯地好好照顧自己,帶著「原來在你們眼裡,只有數字跟業績才是最重要的,一點也不在意員工的健康或是心理;但是對我來說,我的健康與幸福才是更重要的」的心態,好好照顧自己。
同時,我希望向職場與社會傳達:在一個人失去恢復力前,強迫他過度工作的社會是錯誤的。我們不是要按照小時候被教導、職場和社會所要求的來行動,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感覺與願望,去說話、行動,這樣的舉動,可能會成為解決我們譏諷與無力感的解毒劑,是擺脫職業倦怠能跨出的第一步。
覺得意猶未盡,想看更多內容嗎》〉傳送門就在這!
本文內容出自《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由 大塊文化 授權轉載。
更多好文請看:
「我已經完全燃燒殆盡了」──你正在處在倦怠期嗎?用一份測試快速檢查自身狀態
你也加入了「過勞楷模」的行列嗎?教你4招幫自己解圍:學會說「不行」
訂閱電子報,重要HR資訊不漏看:https://bit.ly/3bHUU5c
精選HR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