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HR好朋友 HR好朋友

搜尋更多工作
► 分頁查詢
評價: 0 回應: 0 閱覽: 2670
置頂

每天下班都累到想哭、週日晚上還睡不好?想改善「職業倦怠」從這一步做起!

以工業心理學(industrial psychology)而言,在工作中感到效率極佳被稱為「工作旺盛感」(thriving at work),如果有工作旺盛感的話,就可以抵銷部分心理上的耗盡。可是韓國的組織結構很難感受到工作旺盛感,只要是上司交代的事情,不管自己的意見為何都必須執行,而且事情進行順利的話,功勞被上司搶走的情況也很多。實際執行工作的人無法獲得成就,或找不到減少耗盡的契機,感覺被視為附屬品,就會產生「我有必要這麼辛苦地工作嗎」的念頭。在掌控權或決定權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很容易與周邊的人產生摩擦或內在矛盾,這種情況本身也是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另外導致職務壓力的環境因素是什麼呢?業務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也是問題。試著想想看,一周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個小時,但卻沒有相對的加班費;誠心誠意地接待顧客,卻連一句「辛苦了」的問候都沒有時;與同樣職務、做類似工作的同事比起來,我的薪水卻低很多時,像這樣得不到適當的報酬,就很容易導致職業倦怠。

在推動工作時,難免會和團隊或公司的想法不同,但還是得看上司的臉色,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當公司或上司和自己的價值觀對立時,也會造成很大的壓力。與之相似,團隊裡存在著不合、工作分配不平等、想要發展的方向與業務內容有所衝突、周圍同事的支援不足等,全都是誘發有害壓力反應以及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如果沒辦法立刻辭職的話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說過,「在一個病態的社會適應良好,稱不上真正的健康。」職業倦怠不是起因於個人的脆弱,而是工作或社會環境造成。在面臨職業倦怠時,為了消除問題的根本原因,比起我自己,反而是我們身處的部門、公司、或是這個行業,應該要有所變化才行。

越是了解職業倦怠,就越會有這樣的苦惱,為了改變環境,究竟能做些什麼事情呢?

第一,當職場上的主管或業界氣氛就要讓自己陷入職業倦怠時,直接告訴上司,請上司調整業務,如果有必要的話,就請病假吧(「這方法太扯了,就算開得了口,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接受,肯定會因為這種事情被盯上吧。其他同事又會投以怎樣的眼光。」)。
第二,部門會議安排的各項企畫行程都相當緊湊,大部分的同事也都很疲憊,長此以往對公司也是損害,可以建議部門調整行程(「這個更不可能,主管會氣到昏倒吧?更何況要怎麼對客戶交代?」)。
第三,因為繼續待在現在的部門會引發嚴重的職業倦怠,要求調換部門(「即使可以要求調換部門,但是立即調動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如果新部門的氣氛也很糟糕的話,又該如何是好?」)。
第四,籌組工會,或是在工會中促進預防職業倦怠的勞資規定或協議(「雖然這是正確的解決方法,但誰會這麼積極地去推動?」)。
第五,在同行聚集的網站上,寫下批判公司的文章,促使公司變化(「雖然蠻有意義的,但如果被發現文章是我寫的?連想都不敢想⋯⋯」)。

即使試著想出各種解決方法,但在韓國這麼重視階級又僵化的社會裡,要實際執行這些內容,都得抱持著辭職或承受強烈責難的覺悟,完全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麼我們明知自己就要陷入職業倦怠,卻絲毫沒有辦法嗎?難道想要繼續工作,即使是在不合理的環境也要死心,只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嗎?只能靠休假、培養興趣愛好、針對自己的狀況去諮商或是就醫等這些以個人為出發點的消極方式解決?哪怕是一點點喘息的時間,或是想要爭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難道是太過奢求的願望嗎?在提倡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效率最大化,同時去人性化的競爭社會之前,勞動者想要健康、悠閒地工作與生活,成為了既無力又過於理想化的願望。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