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部屬來說,老闆不是人「只是職稱」
我對她說:「Belinda,別叫我協理,叫我Elsa就好,我的行事曆跟午餐可以自己安排,會議資料也不用幫我印出來,我帶著筆電就好。」 小祕書瞪大了雙眼,一瞬間那個表情有點泫然欲泣的感覺,警醒了我。的確,我沒有想太多,如果這些東西我都可以自己做,那麼她要做什麼?這家公司的祕書,就是在做著這樣的事情啊!我是不是某種程度傷害了她,暗示她我對她的看護服務(雖然才一週)並不滿意?不管在職場打混多久,讓年輕人受到沒意義的挫折或誤會,仍舊是我最在意,也最不願意犯下的錯誤,我腦筋快速的動著,想著要怎麼補上這自己捅下的婁子。
「我……我在想,妳其實很年輕,可以學著做點別的事情,比如……?」比如什麼呢?這個部門平日也沒有什麼事可做,一年就一件最大的專案發生在年底,其他時候就是在準備這個專案的前置作業。某種程度就像子宮的角色,從胚胎著床後一直到分娩生產,這當中也沒什麼別的好做,就是一天一天的等著那胚胎長大,胎兒一個月一個月的長得越來越大越齊全,時間到了嬰兒就生出來。這樣的比喻很奇怪,不過大概就是這個部門的工作內容以及形式。
子宮不需要消化食物、不需要分解毒素、不需要過濾空氣,在等待生產的時候,子宮也沒有別的事情做。可能是因為尷尬與緊張,那時我腦子裡充滿這種怪奇的思緒,然後從懷孕生子,我就想到了——媽媽手冊。
「我覺得妳可以做專案管理!」對了,媽媽手冊就是每個月、每雙週,到最後每週,都詳實記錄著胎兒與母親的狀況,某種程度,媽媽手冊就是專案管理手冊啊。
「我們到年底的大案子,牽扯的外部合作方與資金方非常多,公司內各個部門也要協同進行,需要一個專案管理的人,連接各方的合作關係與監督工作進度,適時的提出警醒,並且定期召開專案進度會議……。」
我滔滔不絕的說著專案管理的重要性、理論與技巧;一邊幻想著她從一個看護型祕書,搖身變成條理分明的專案管理人才,而且未來不管在此處或是別處,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這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主管嗎?挖掘部屬的潛能,促使他們成長,開啟未來職場更多的可能性。我想起第一個老東家的箴言:人才是公司最佳的資產(Talent is the best asset to the company.),而我正在為這家公司增資。
「協理好,我沒有那樣的意願。」小祕書目光炯炯,堅定的直視我。「我對專案管理沒有興趣,協理您不需要我幫忙的地方我可以不做,空閒的時間我願意幫部門同事處理行政事務,或是整理部門資料跟倉庫,沒有問題。」原來她並不是泫然欲泣,她有她想說的話,而現在換我瞠目結舌了。
大概我的表情讓她有點於心不忍,這場對話是一場直球對決但互相心軟的投打之戰。「我還是會稱呼您協理,因為我也要稱呼其他長官副理、經理、協理……我只是一個專員,對誰都要注意稱謂,這是我的工作需要與專業素養。稱呼妳Elsa,卻稱呼別的長官職稱,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困擾跟不協調。」
我忘記她是怎麼結束對話,退出辦公室並帶上門的。對著螢幕、對著窗外那灰色叢林的大臺北盆地,我想被稱謂綁住的人其實是我。對她來說,只要記得與說對每一個人在這家公司的標籤,就是工作,就是專業。
標籤上的字雖然不一樣,但標籤的分類方法與認知方式是一樣的,我不用管你姓啥叫啥英文名字、小名是啥,我沒時間認識你跟了解你,你只是一張名片,組織圖裡的一個方格,辦公室中坐著的一個常常需要被提醒要開會的形體。我沒有權利,也沒有那麼特殊,能夠得到她的認識與關注。說著:「叫我Elsa就好。」是一種「屈尊就駕」的態度,說實在話,我憑什麼?
覺得意猶未盡,想看更多內容嗎》〉傳送門就在這!
本文內容出自《做自己,還是坐職升機?:人人羨慕的工作金飯碗,永遠附贈難嚥的隔夜菜》,由 大是文化 授權轉載。
更多好文請看:
說不明白的事情最可怕:企業的「隱形文化」能決定80%的新人,能否撐過試用期!
明明升官,卻做著比以往更多的雜事?身為「職場三明治」世代的你必備1能力
訂閱電子報,重要HR資訊不漏看:https://bit.ly/3bHUU5c
精選HR職缺